主持人:阿宜
编辑:hurrah
特别感谢:北风儿、paper
微博上时常有关于女权主义的不同议题的争论,我们通常看到的是二极对立的观点,情绪化的表达,立场分明的阵营。当我们被裹挟在其中,总会感到撕裂、迷茫、痛苦,失去自己的思考和话语。
同时,女权内部的撕裂,也成为父权污名化女权的一个理由。今天我们想讨论的,是这些撕裂背后的原因,以及它对女权议题发展的利弊,最后,我们希望找到应对这些撕裂的方法。
7月19日,「大队茶话会」的第四期活动内容是女权内部的撕裂与团结,我们就以上问题进行了探讨。
你们观察到那些议题的争论,看到这些争论的时候你会产生怎样的感受,你们是怎么看到这些争论的?
台风则想起之前papi的冠姓权事件,好像有很多声音都是对papi的责骂,微博的女权阵营中反对的声音太多,无法对话,很多人的声音都是比较单一的观点。
听到这里,我回忆起这件事情中是有很多不同阵营的观点的,有一些平时观点较为“温和”的女权博主表示虽然不认同一开始一些微博博主评论区骂驴的行为,但其实这些博主的粉丝的声量和papi的粉丝声量根本不是一个量级,很多人认为这是一次papitube营销起来的话题。并且她那段时间直接置顶了一条微博作为一个回应方式,视频里有嘲讽女权主义的嫌疑(至今仍在置顶),无论她嘲讽的是哪个阵营的女权主义者,还是会让我感到不适。
拔丝白莲之前围观过女权和JK以及Lolita这两个圈子之间的「穿衣自由」的讨论,双方是各执一词,前者说她们有弱化自己讨好男性的嫌疑,后者就指责女权干涉了女性的穿衣自由。
Zoe是最近才关注的微博的,她看到微博上有一些贴吧女权过来的,这些人在反婚反育、性少数的议题上有着非常鲜明的观点,比如仇视gay、歧视跨性别等,在她看来,这些都是打着女权的旗号在发表厌女的言论。
哇哈对一些博主在微博上的表达方式有点心理排斥,这些表达的方式像是在煽动粉丝情绪。
贝壳分享了自己在这些争论之中的迷惑,她看了很多微博上的争论,却不知道自己收获了什么,有什么进步。她觉得微博女权现阶段的模式有一部分原因是受到饭圈模式的影响,这使得女权阵营有了很多骂战,而作为围观者的她,很难在这些骂战梳理清楚事件的始末,也很难就争论的问题得出一个有用的结果,至少至今为止,她还没看过什么有意义的骂战。
所以她难免觉得迷茫,因为很多问题都看不到“标准”的答案,这让她怀疑起来:女权主义到底是什么?她迫切想要有一个“权威人士”来引导自己,但是又看到很多女权“权威人士”的崩塌。在这场场骂战中,她觉得混乱又痛苦,不知道自己每天花注意力在这些事情上有什么意义。
大点想到最近的一个微博话题:「家庭主妇可以是独立女性吗?」以及之前的一个话题「结婚的没一个好东西」,看了看当前的社会环境,她总觉得这些讨论都过于超前,「好像大家都是从2030年回来批判现在的状况」。我认为2030早了,按照「实现性别平等至少还需要100年」的估算来看,至少是2070年了。
郭晶之前玩微博比较少,就是因为不喜欢微博的舆论环境,但是后来肖美丽跟她们说,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更要在微博上多发言,因为不能否认微博是重要的言论场,如果我们不发声,任由同一的声音占据这个平台,只会让微博的用户对事件的理解不全面。像之前一些博主批评她们在一些事情上的行动并没有作用,她们会去积极地解释。虽然对方回应我们的解释说我们是得了便宜还卖乖,觉得是因为她们的存在才给我们行动派“挡骂”,而她们的粉丝也纷纷应和,郭晶觉得这部分人把自己的网络发言看得特别重要。这种粉丝文化导致大家发言特别容易情绪化,我们应该思考女权主义在这种网络环境中的发展应该怎么走?
大家觉得为什么会有这些争论,以及自己为什么会被这些争论困扰?
Michael认为大家观点不一样,很有可能是因为经历不一样导致的角度和立场不一样,所以当我们遇到不一致的观点,不应该简单粗暴地去直接否定。
哇哈看到在很多情况下,大家在争论的时候都是想证明自己的对的那一个,当我们看到不同意见时就会立即产生防御的心理,她觉得这也是“爹味”的一种体现:居高临下,自己都对,所以在讨论当中不容易去接受对方的观点。我想起之前一期茶话会,我提起这种“防御心理”,会觉得这是因为经常混迹微博的女权主义者总是受到某些男性的攻击,而那些男性大部分是无法讨论的,学习他们无脑谩骂式的、贴标签下定义的发言方式,反而对他们有效果并且会暂时地很有力量感,所以在长此以往的锻炼中,她们习得了男性的话语方式,这就是为什么哇哈会认为这也是一种“爹味”。
Zoe认为这和网红生态有关,还有饭圈文化的影响,很多时候不同阵营中的争论,争的都是输赢,而不是对错。
郭晶对女权主义实践的经验告诉她,这其实和言论空间的收缩有关系,例如以前微博公知很多,后来变少。相应的,有行动倾向的、深度思考的、组织行动的女权账号容易被封,比如@女权之声。微博趋向娱乐化,我们会发现大家越来越格外关注明星的一举一动。一些微博博主被粉圈文化影响,开始用粉圈意识运营账号,用户及粉丝要脱离这种方式很难。在这样的背景下,每一位女权主义者在微博等公共平台的发声变得重要。我们都在用自己的声音,将女权主义者的讨论边界往外拓展。
在讨论的过程中,zoe联想到其实“微博女权”渐渐地变成了一个标签,它到底应该用来形容哪一批人?似乎在平台之外提起“微博女权”都只会让人想到那几个人,但是其他在微博活跃的女权博主并没有把自己和“微博女权”这个称号划界线。另外,她觉得很多微博上的女权观念都是“假女权”。
郭晶回应了zoe的问题说,其实一个人是不是女权主义者不是外人去鉴别的,我们可以不认同别人的行为,但是不能摘下别人的title。她本身不认同很多同为女权主义者的观点和行为,但是她认为她们没有恶意。女权主义者只需要在基本议题上的观点一致就可以(什么基本议题来着?)。其实现在微博上有这么多关于女权的争论,也证明了女权主义这个群体在扩大,就像michael说的,每个人经历不同,社会阶层、身份、性格等等也不同,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观点是很正常的。女权主义群体扩大自然是一件好事,至于内部到底是撕裂还是团结,其实每个国家都有出现女权主义的撕裂,不是我们特有的,只不过现在我们的撕裂被网络扩大了。
另外,郭晶认为网络上大家都隐藏在标签后,并且很多人也习惯了用标签去定义自己,大家的发言都是从标签下的群体中习得的,大家的表达并没有个体化,没有提供经过自己思考后的发言,常常扩大了某一个声音的音量而已。其实应该鼓励用更多思考代替二元化的定论,比如在“反婚反育”的议题中,是不是可以不要那么快下结论,而是结合着具体的“人”去思考。
台风观察到微博平台上的惯性思维就是很喜欢贴标签,喜欢用简单粗暴的是与非对或错去定义,而且很多女权主义者觉得微博女权就是激进女权,或者说微博女权就应是激进,其实这种“激进”和现实是有差距的。在微博上很难看到不同的发言,而且很多讨论都是有局限性的,讨论完这个话题之后现实中却无法推进。
说到这里,哇哈表达出对婚育的态度就是,我们可以选择不婚不育,也可以选择在衡量了风险和后,觉得自己有能力承担的情况下去婚育。而拔丝白莲则疑惑行动的风险太大,所以会比较难,怎么样才能用现实中的行动去替代网络上的发言?
而对于这种微博上的“激进”,Zoe觉得,不要把微博生态当女权运动的缩影。
Michael觉得激进和极端这两个词被污名化了,而这些污名化的标签,其实是男权强加的。大点认同道,和极端恐怖的男权相比,根本没有极端女权。
郭晶也是这么认为的,女权并不极端,性别暴力的无差别对待才是真正的恐怖主义。污名化的标签,是父权对话语权的争夺,父权对女权进行攻击。我们在父权社会下成长,受到父权思想的浸染,很容易会被这些话语影响,因此父权话语对女权攻击性很强。反之,对父权的负面标签则很容易被消解,比直男癌这个词一开始的时候是很贬义的,但是也在他们“我就是直男癌”的运用中逐渐消解了。
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中,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或已经做了什么?
Michael简单地表达了立场:其实女权阵营中大家都是朝着一个目标,大家求同存异即可。
哇哈的应对方式则是:当她遇到观点与自己相反的人,她不会觉得被冒犯,反而很好奇对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以弥补她认知上的缺陷。当观点不同时,像与朋友一样地去讨论是一个她践行过的可行的方法,她会追问观点不同并对她进行攻击的人持此观点的原因,通常对方被她追问反而会一愣,然后冷静下来,开始思考自己的观点,然后理性地去跟她解释。
听到哇哈的发言,我有眼前一亮的感觉,觉得这是非常棒的方法。上面说到现在微博女权的表达方式是习得了父权话语的简单粗暴,而哇哈这种做法,让对方意识到自己还有另外一种向别人表达观念的可能。
郭晶的做法则是多讲清楚自己的看法和为什么这么看,现在很多人不思考就评论(因为微博鼓励这种方式),然后我们可以在讨论当中去了解别人的观点,反思自己的观点。同时,我们也要建立边界,明白我们应该坚持的其实是自己的底线而不是女权主义的底线。就她个人而言,她会试图去理解“微博女权”的这些暴力行动,但也会表达反对的意见。(有更深入的沟通和了解?)
随着女权主义的扩大,台风不会再去期待每个女权主义者的想法是一样的,对待内部撕裂时,她会去看每个人的看法是什么。不简单得出支持还是反对的二元化观点,而去看到具体对应人群中的具体的人的困境。比如卖淫女性。(具体是怎么说?)
哇哈也表示女性从事性工作者不一定是为了钱,(具体怎么说?)
不如说作为女性群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境,台风回应哇哈道。
Zoe提出女权在不同的阵营中可以有争议,有多元的空间,但是也应该有最根本的认知,承认女权与其他平权议题的交叉性,认同权利体系的存在,除了性别,还有肤色、国籍等议题。像微博上的一些女权攻击男同性恋、攻击跨性别等等,她没办法认同这是女权,也没办法去理解她们。
郭晶回应zoe说,自己试图去理解她们为什么有这样的观点,但不代表认同她们的观点,也会讲清楚我的观点是什么。
我个人的应对方式,是从虚无的网络骂战中脱离出来,加入到现实的行动中,比如加入就业性别歧视监察大队,成为志愿者的一员,这样让我特别有力量感。随着大队的影响力的扩大,现在已经越来越多人想要加入我们成为志愿者,也有越来越多人投稿,很多人反馈就算只是投稿,也会让她们感觉到自己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所以欢迎大家多多投稿,加入我们~